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12歲女童毒殺奶奶后自殺身亡:別讓你的錯過,毀了孩子的一生發表時間:2019-10-26 14:08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其實沒有城府,想要的僅僅只是父母的關心與陪伴。父母一旦缺席,帶給孩子的心靈創傷是很深的。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別錯過,不然遺憾一生!最近看了一則新聞,很是心痛。一名女孩露露在水中下毒后給奶奶服下,之后自己又喝下農藥一心尋死。而讓人驚訝的是孩子才12歲。幸運的是奶奶中毒不深,已無大礙,只是露露已經無力回天,就此離開了人世。初心懵懂的年紀為何會做下如此絕情的行為呢?露露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小女孩,不太愛說話,身邊人都說孩子很懂事乖巧。她的父母常年在北京打工,她只能和奶奶相依為命,只有到過年露露才得以見到父母一面。長期無法與父母在一起,按理說奶奶是她最親近的人,可是她怎么會這樣對待奶奶呢?露露的父親在聽聞消息后悲痛萬分,他說:“我想可能是某些事情她憋在心里想不開,可能她不想活了,就想和我媽同歸于盡。”不知父親說這話是不是特別愧疚,親生女兒的心思他全然不知,可是,即使想知道,也沒可能了,女兒已經永遠地離開了。12歲的孩子能有什么城府?她想要的不過是父母的陪伴和溝通,可是她想要的卻是最奢侈的。父母對自己缺席孩子童年的行為渾然不自知,也許他們想著多賺錢才是主要的,可是現在孩子走了,賺再多的錢也救不回女兒了。養育孩子,不只是滿足他們的衣食住行,更多是的是父母能做到養育Ta,陪伴Ta。現在大多數家庭的常態都是“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每個父母都貪心,想為孩子賺來整個世界。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僅僅是讓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就已經耗費了所有的精力和時間。為了孩子,這些再普通不過的中年人,只能夾在工作和家庭間苦苦掙扎。但是他們都沒有想,在孩子心里,父母才是他們的全世界。父母的缺席更是孩子最大的痛。12歲的吳某康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一直都在外打工,從小在爺爺奶奶家長大。兩年多前,母親懷上了二胎回家,吳某康才搬去和母親同住。直到那時,母親才發現吳某康身上染上了很多不好的習慣。比如說偷錢、經常動手打人、愛玩手機、不聽話、逃課......面對著這樣不聽話的孩子,長時間分離的她不知道怎么辦,出于愛她擔心孩子的未來,所以對他非常嚴厲的管教,甚至經常狠狠地動手打他。直到12月2日,吳某康在家里偷偷抽煙,卻被母親無意中發現,氣憤的母親拿起了皮帶就對他一頓狠狠的抽打。面對母親的暴打,被憤怒沖昏頭腦的他去廚房里拿起了菜刀。接連對母親瘋狂砍了20多刀,母親當場死亡。事后,他竟然若無其事地換了一身干凈的衣服,將作案的菜刀扔到了魚塘中,還替母親接了電話、回了微信,用母親的口吻替自己向班主任請了病假......第二天早上,他照常跟外公吃飯,外公問“媽媽去哪兒了?”的時候,他說:“一大早就出去了!”直到中午,外公發現事情不對,才在樓上發現了滿屋的血跡和血肉模糊的女兒。在被抓的時候,他出奇的冷靜,沖著警察笑著說:我就是恨她!在貴州畢節地區的一個小山村里,有4個兄妹,最大的哥哥13歲,最小的妹妹只有5歲。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把他們留在家中相依為命,雖然吃穿不愁,可是孩子們過得并不開心。這幾個孩子都很孤僻,不愿意和身邊的同齡人交流,他們把自己關在家中,仿佛要與世隔絕。悲劇也由此發生。當孩子們的父母回來時發現4個孩子已經集體服下農藥,永遠的離開了。留守兒童承受的哀與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這些孩子們在一個人長大最脆弱、最需要保護、最需要引導的年紀,可以說是完全赤裸敞開在這個危機四伏的社會。說他們是這個社會最易受傷害、最高危人群也不為過。這些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也在成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一旦錯過,便是一生。其實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小,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懷與陪伴,但因現實生活壓力,很多父母還是選擇工作。可是在孩子眼中,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是最幸福、最快樂的。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無法與父母交流、溝通,而且父母對他們的關愛多體現在物質層面,致使他們他們的親情缺失極為嚴重。如果孩子長期缺愛,慢慢地會形成自卑、抑郁、孤僻的性格。更嚴重的是,父母長期缺席會導致與孩子形成疏離感,親子關系漸行漸遠。 因為在孩子的心里,他們會認為自己沒有父母,就算父母回家過節了,對父母也是采取很冷漠的態度。如果一個初心懵懂的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是冷漠的,覺得家是冰冷的,那他們的成長也必定會誤入歧途。教育家曾說:我們無法為孩子一鍵定制完美的人生,能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Ta養料和空間。而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每個孩子,悉心養育他們,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所以,不管生活多難,也要將孩子帶在身邊,多一分陪伴,便能給孩子多一分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