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學心理學有什么用?”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發表時間:2019-09-12 09:10 經常有人問我:你學心理學到底有什么用? 是啊,不會算命,不能一秒看透你心里想什么,連行業大咖李松蔚都說“沒用” ......那我學來干嘛? 回答這個問題前,想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故事。 我曾經有項吃力不討好的本事,叫“掏心掏肺說真話”,帶來了無數麻煩。 表妹剛畢業當老師時,請我去聽她的課提點意見。我保證一定好好聽,提出最有建設性的意見。 于是,我從發型到穿著,語速到表達,課程內容到提問...一共提了十幾條,在我滔滔不絕時,絲毫沒有看到表妹越來越難看的臉色。 直到表妹尷尬地打斷我說:姐,你這樣說讓我感覺好受傷。 我有點委屈,舉著寫得密密麻麻的本子:我大老遠跑來聽你上課,時刻不敢跑神,你要不是我妹,我干嘛這樣幫你? 表妹眼眶都紅了:你這是幫我嗎?更像批評我,沒人能接受了你對人好的方式。 我們不歡而散。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爸媽年紀大了后,容易被一些廣告或者推銷員忽悠,買一堆三無保健品。我告訴他們很多遍不要輕信,還教了怎么辨真偽,但他們轉頭就忘,說多了二老還生氣抱怨。 我百思不得其解又很委屈,直到偶然在心理學中看到這樣一個觀點: “人際交往的很多矛盾,往往不是溝通技巧的問題,而是和缺乏同理心有關。”所謂同理心,也叫換位思考、共情,是指能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并可以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簡單點說,就是能感同身受,洞察別人真正的需求。 很多人在說了令人不舒服的話后,經常說“我只是就事論事,你別急啊”。但事實上,真正的就事論事一般不會引起反感。從心理學上講,人的不滿情緒被觸發,往往是因為他潛意識感受到了攻擊。 這時候我才發覺,原來我一直以為的“說實話”,對別人來說是一種“攻擊”,并沒有共情到對方的情緒和感受,給他們需要的。 類似的情況,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過? 和好朋友抱怨,還沒說什么,她就說“你這算什么,我比你更慘...”或是輕視你的痛苦,“這沒什么大不了的,過去就好了,加油”假裝懂得式安慰“我懂,我明白...”不僅沒什么用,還讓你更“憋氣”。這些都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現,明明出發點是好的,但因為忽略了對方的感受,當事人非但沒有被安慰到,還感覺受到了攻擊。明白這點后,我開始培養自己“聽話聽音”,不只聽別人說了什么,還多想想別人想表達什么。當然我現在還沒有達到所有出口的話都很悅耳,但最起碼不會引起對方炸毛了。 這段經歷也能回答開頭的“心理學到底有什么用”:它不能給你三頭六臂,但可以在你陷入困難時,指引你換個角度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更快速地解決問題。過去8年,在傳播心理學的路上,我聽到最多的兩個字就是“遺憾”。 遺憾自己認識心理學太晚,學習心理學太晚,懂得心理學太晚。 “我現在36,真的好遺憾沒早點遇到老師的課,假如早五六年聽過老師的課,我今天一定不會遇到這么多苦難”“很遺憾沒能早些聽到這些,給兒子的成長造成了一些困擾,也讓自己在誤會中痛苦掙扎了那么多年,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來,成為一個心靈富足的人”……這樣的遺憾,都來自于一個最大的誤會:心理學是一門專業課,是為了幫助那些心理有問題的人,普通人學了也用不上。但實際上,心理學是為所有關注自己身心發展,想更卓越優秀的人所準備的,它能幫你掌握一把“鑰匙”,解鎖生活中的問題。 負面情緒:很容易焦慮,壓力很大,該如何是好?性格塑造:性格太內向,我的優勢在哪里?職場關系:如何和領導、同事溝通,更容易讓對方認同自己?親密關系:遇到喜歡的人,如何才能夠讓對方也喜歡我?生活難題:總是拖延,覺得生活很沒意思怎么辦?......上述這些常常困擾我們的問題,都可以從心理學中找到答案。 除此之外,心理學家根據大量研究,還總結出一個公式:成功=20%的智力因素+80%的非智力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