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廣西心理咨詢_建議收藏:培養孩子情商的六大實用技巧發表時間:2022-10-30 14:29作者:南寧心理咨詢中心來源:南寧心理咨詢中心 情商EQ(EmotionQuo-tient)即情緒商數,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非智力因素,它包括自我認識、情緒管理、自我激勵、了解他人和社會交往。 在評價情商高低時,一般將其具體分為“自信心”、“愛心”、“獨立性”、“競爭意識”、“樂觀”、“誠實”、“交往合作”、“意志力”、“目標性”這九項。 長期以來,人們把成功和智力因素的關系絕對化了,使得對孩子進行的整個教育都是針對智力的教育,然而我們在無數成功者的案例中發現,他們具有一些共同的非智力因素特征,如清醒的自我認識、穩定的情緒和不屈不撓的勇氣等,這些共同的素質就是情商。 從某種意義上講,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隨著未來社會的多元化和融合度日益提高,較高的情商將有助于一個人獲得成功。 ![]() 3歲到12歲是接受情商教育的關鍵時期,早在國外,情商教育已被納入到中小學的教學體系中。 在我國,心理學家們跟蹤調查實驗后發現,凡是關鍵期受過正規情商培養的兒童,在學習成績、人際關系及未來的工作表現和婚姻情況等,均優于未受過專門培養的兒童。情商教育不僅能促進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形成樂觀自信的性格特征。 家長如何為孩子的情商培養能力助力呢?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來看看我們為孩子的情商培養能做些什么。 小瑜今年開始上一年級,平時特別好動,在課堂上坐不住,喜歡和小朋友打鬧,老師點名批評了就安靜一會兒,他的媽媽試過很多獎懲的方法之后并未見到任何效果。 具體方法是和孩子商定好:表現好了就會獲得一個10個積分,如果表現不好就無法獲得獲得積分,等攢夠了100個積分后,媽媽就可以給他買想要的玩具。 開始的兩天,小瑜表現得特別好,特別遵守紀律,上課積極舉手發言,沒有和同學爭吵,于是順利得到了20個積分,但是到了第三天小瑜沒忍住,課間和同學發生了矛盾,但小瑜覺得這件事沒發生在課堂上,所以自己應該得到積分。 然而媽媽卻不同意,認為只要是和同學有矛盾就是表現不好,不應該得到積分。小瑜感到不公平,一直嚷嚷,最后還是沒得到積分。一開始小瑜都因為積分的事情和媽媽爭吵、發脾氣,在班里的表現也退回到原來的樣子,甚至有時比原來還差。媽媽說:“你再不好好表現,就沒有積分了”,誰知小瑜最后“破罐子破摔”,表示:“反正我怎么都表現不好,我也不要積分了”。 小瑜的媽媽希望孩子能夠改掉不好的習慣,可小瑜的問題主要是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和同學交往有困難,這些情況并非單純的獎懲就可以改變的。 很多家長錯誤使用獎懲制度,不但沒有讓孩子紀律變好,反而讓孩子的脾氣越來越糟糕。實際上,借助代幣制或者物質獎勵來塑造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是一個輔助工具,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語言認可、情感支持理解和鼓勵。 很多父母通過獎賞制度,就讓孩子所有的“壞毛病”都改掉,這需要父母去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對孩子設定的標準太高了。其實孩子達不到標準,也會產生很強的挫敗感,之后他們只好“破罐子破摔”。 父母們如果能把標準降低,只針對孩子的一個行為問題進行獎賞,那么效果可能會大不一樣。例如,只針對孩子上課時不和同學說話這一項來獎勵,孩子比較容易做到并且能擁有成就感,那么在一定時間里幫助孩子矯正行為的預期就達到了。還有一個注意事項,就是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要保持積極關注,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進步上,哪怕只有一點點進步,也要在語言上加以認可。 ![]() 那么,家長如何為孩子的情商培養助力呢?以下方法可以嘗試實踐—— 01 家長做自己情緒的管理者 在大多數家長的情緒失控通常是孩子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開始,但我們有覺知的話,就會發現在孩子上學前班或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就已經有情緒苗頭了,只是還沒有成為主要矛盾。當孩子的能力還不夠時,需要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急躁和焦慮情緒。急躁和焦慮的情緒既不利于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也容易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控制不好急躁情緒就轉化為“怒吼”。 明白家長的焦慮處于對孩子的“愛”,如擔心孩子作業寫不好被老師點名批評;擔心孩子競爭不過別的孩子;擔心孩子現在的遇到問題會讓他們沒有一個好的未來。這些擔心和期待超出了孩子當時的年齡所能承受的,這也是家長往往會不自覺地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年幼的孩子。 02 給孩子正向的體驗與有效陪伴 在家里可以每天開展“快樂聊天時間”的家庭活動。在這個時間段,家長和孩子只講有意思的、好玩的、開心的事情,其他的如關于上課、學習、寫作業等容易引發親子沖突的內容不要放在這個時間段里聊。 在這個活動里讓孩子講他感興趣的內容,同時家長也要放下手機,專心聽孩子講,好奇地提一些問題,可以全家參與,也可以讓一個家長陪伴孩子,當然,主講的是孩子,讓他盡情表達自己喜歡但是平時沒有時間表達的內容。 03 給孩子多一些包容和接納 心理學上有種一直“趨利避害”的說法,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所以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是會自動選擇退縮,這種心理其實很正常,但是這種自我保護的能力如果在不正確的養育方式下被強化,例如,孩子做錯了就被訓斥,或者逼迫孩子完成超出他的能力范圍的學習任務,或者看到孩子有畏難情緒,家長就又急又喊甚至氣急敗壞,接受不了孩子會有畏難情緒,那么孩子就可能更不敢去嘗試了。 當孩子存在畏難、退縮表現時,家長要暫時接納孩子的這個“缺點”(其實并不是什么所謂的缺點,只是孩子暫時達不到要求而已),同時一點點地鼓勵孩子去試著面對自己不敢做的事情。 孩子不是完美的,在一定時間內有缺點和不足都是正常現象,不能用成年人的行為標準來要求年幼的孩子,也不可能讓孩子一下子就理解很多道理而立刻行動,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達到父母的要求。孩子需要耐心培養,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的這些缺點亂貼標簽,如膽小鬼、笨、害怕困難等負面標簽。一旦貼上標簽,孩子就更加害怕困難,而且覺得自己應對不了困難,內心就會越來越自卑。正確的做法是與孩子一起分析困難在哪兒,共同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鼓勵孩子勇敢地嘗試。 面對孩子的不完美,家長需要一種靜待花開的從容。 04 溫柔而堅定地理解孩子想法,但不贊同錯誤行為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往往關注孩子的缺點,忘記了尋找孩子的優點,忘記了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需要在欣賞、認可、鼓勵的養育環境里健康成長。 讓家長想到孩子的優點很難,家長想到的都是孩子的缺點。家長帶著這樣的心態面對孩子,帶著一種挑剔的、不滿的甚至嫌棄的眼神和語氣,情緒上也很容易被孩子的某些行為所惹怒,如寫字不整齊、做事拖沓等。 孩子不能接受批評也是內心自卑、沒自信的一種表現。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點是培養孩子自信的一種方式,他們會逐漸認為“我還很不錯”“我是個好孩子”,慢慢地他們就不會那么害怕被批評了。這不是一味地無原則地夸獎孩子,當孩子犯了錯誤時,要對孩子做錯的事情本身進行批評,而不要因為這件事情否定孩子的一切,要就事論事,如“你是個好孩子,我理解你很想和同學玩,但是扔同學的東西就不對了。”即我理解你想法但我不贊同你的錯誤行為。 05 家長練習傾聽孩子 傾聽,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難,但對于家長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傾聽是認真地聽,孩子講的時候家長要放下手機,看著孩子認真地聽,也要適當地根據孩子所講的內容進行互動。 我們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不愿意和家長多說話了。其實不是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和溝通,只是在和父母溝通交流中他們感受到的正向體驗是越來越少了。彼此的日常生活中親子間溝通語言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學習和寫作業上,孩子逐漸不再和家長提起在學校的煩惱。 所以作為家長要盡量耐心地去傾聽,理解孩子的委屈、生氣、難過的感受,不要訓斥他。 06 培養孩子廣泛的愛好 相對廣泛的興趣愛好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心理上的支撐和樂趣的來源。當孩子的注意力能夠集中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時,他的內心是快樂的,盡管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例如,有的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就要鼓勵孩子畫畫,并不一定要讓孩子參加各種考級或比賽,而是讓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享受樂趣,有成就感。 兒童對外界很多事物都非常好奇,想去探索,在這個階段,不能只讓他學習書本上的知識。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和所在的處境不同,父母面對孩子的種種情況想盡了各種辦法,兒童的情商培養并不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當孩子孩子的情商沒有培養起來,情緒沒有解決,反而問題越來越多。這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系統而綜合的情商能力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