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拯救“玻璃心” | 這孩子,為什么一點都說不得?發表時間:2020-04-16 09:34 自尊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擁有高自尊的人, 對自身能力與價值有著清晰的認識與認同, 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也因此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 但有一種情況則是自尊心太強, 這卻不是什么好事, 自尊心強的人, 會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情緒也會受到影響, 不是容易憤怒就是悶悶不樂,情緒低落。 有些家長發現, 自己的孩子就是這樣的, 一點都說不得, 其實, 這跟平時我們怎么教育孩子有很大的關系, 一起來看看怎么回事吧。 01 為什么有的孩子自尊心這么強? 自尊心強的孩子有以下特點: 特別重視老師、家長和小朋友的評價,性格好強、追求完美、常常和別人比較并從中獲得優勝后的成就感。 因為在意別人評價,情緒也受到別人評價的影響。典型特征有以下三條: a、聽不得批評; b、聽不得表揚別人比自己強; c、不能接受自己不如別人的事實。 自尊心太強的孩子往往會不切實際地高估自己的能力,產生盲目自大。當現實和理想出現差距時,他們就會表現出過激的情緒和行為。 孩子自尊心太強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1、過度表揚 在“賞識教育”的推廣下,在“一定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的呼吁下,現在的家長大都是以鼓勵、表揚和肯定為主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 可是許多家長并沒有真正掌握賞識教育的要點,對于孩子本來就該做或微不足道的事情,都給與“太好了!”“你真棒!”“你是最棒(優秀、聰明、能干)的!”等這一類積極評價或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最高級式評價,很容易導致孩子不切實際地高估自己的能力,產生盲目自尊。 2、過多關注 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對幼兒往往是有求必應,不管幼兒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受到的關注過多,享受到的待遇太好,所做的事情總能輕而易舉地完成……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幼兒,脫離了實際的生活規律,很少或者根本沒有受到過批評和挫敗,在心理上獲得優越感,覺得自己本來就該比別人強,形成了“只有我才是最美麗、最能干、最應該得到關注”的錯誤經驗。 3、過高期望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家長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總希望孩子在學習、玩樂等方面表現突出,常把“你一定會很優秀的”、“努力了就能得第一”掛嘴上,采取高期望、高標準去要求孩子、激勵孩子。 這些行為初衷當然是希望孩子可以更上一層樓,但實際上卻導致孩子形成了不切實際的、高于自己能力的自我意識。 剛開始,孩子會為獲得他人的肯定評價而積極努力,以增強自尊心,但是在經過自己的努力后仍實現不了目標,為顧及面子,孩子就會硬性維護自尊。 這種自尊是脆弱的,易碎的,帶有虛榮的成分,也是自尊心太強的表現。 4、家長自尊心太強 如果父母自己自尊心太強,處處爭強好勝、追求完美,即使有意識地不這樣要求孩子,孩子也會在和父母相處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到這一點的。 02 如何培養孩子健康的自尊心? 自尊心得到健康保護和培養的孩子,他們的自尊水平也會較高,會自覺地讓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認識形成一致,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會更積極,在自然探索和社會活動中會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他們要求自己會更合理更嚴格,更有上進心,會在有益的氛圍中高效率地學習適當的行為,同時也會明顯減少那些不適當的行為。 所以,我們要幫助那些自尊心過強的孩子建立一種積極、務實的自我意識,形成健康的自尊心。 ◎ 家長以身作則 先給自己過強的自尊心“泄泄氣”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很強,那么家長一般也都是自尊心極強的人。 家長自己爭強好勝、追求完美,不僅會同化孩子,而且常會這樣去要求孩子。 所以,要培養孩子健康的自尊心,防止自尊心太強的情況,家長就要先改正自己,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面對孩子,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 表揚應具有針對性 對孩子真正付出努力的事情才給以表揚 過多的表揚會讓真正值得表揚的事情變得豪無意義。 而且如果父母總告訴孩子他有多聰明多能干,他可能會因害怕面對失敗與挑戰而放棄繼續努力,因為他會想如果自己不能掌握這個新東西,就證明自己其實并沒有大家說的那么聰明。 對于孩子力所能及又微不足道的日常事務,如吃完自己的早餐、用蠟筆隨便畫了條線等,我們完全沒必要給以表揚。如果孩子跑來邀功時,我們可以用一些客觀的中性詞,如“還不錯”、“挺有趣”等來評價。 只有當孩子真正付出了努力去做的事情,如孩子通過自己的反復嘗試把拼圖拼好了,我們才要刻意表揚他,以強調孩子在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 ◎ 客觀分析 建立“人人有長處”的理念 生活中要用“每個人都很特別,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身上都有各自的長處”這樣的理念來引導孩子,告訴孩子,優秀有很多種表現方式。 ◎ 比較要客觀、平等 不能當著孩子的面過多凸顯其他孩子的優點 有些家長為了激勵孩子上進,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其他孩子的優點進行比較; 有些家長出于客套,常當著孩子的面夸獎別的孩子; 也有些家長因為謙虛,故意貶低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他自己的優缺點,過多地凸顯其他孩子的優點是不客觀、不平等的,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自尊心健康發展。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盡量避免以上情形的發生。 為激勵孩子,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進行縱向比較,即拿孩子的現在和過去進行比較,如:“今天畫畫時很專心,表現比昨天棒。”“今天猜謎語雖然沒猜對,但是卻沒像昨天那樣發脾氣,而且高興地去請教爸爸。” 這樣既能夠激勵孩子,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又不會讓孩子為顧及面子、滿足虛榮心而盲目自尊。 ◎ 用心傾聽 挫折時給予陪伴 當孩子受挫時,家長不要盲目指責和逼迫孩子,一般來說,自尊心強的孩子承受打擊和挫折的能力相對較弱,這時家長要“用心”傾聽孩子的聲音,不要急于給出建議與指導,最好先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情緒,給孩子建設性的努力方向,平撫好孩子的情緒。 ◎ 調整心態 適當冷處理 當孩子的自尊心受挫時,家長不必迅速反應,因為家長的敏感會強化孩子的自尊感。 不妨采取“冷處理”,不給予特別的關注,讓孩子慢慢消化自己的情緒,這樣孩子慢慢就知道自己要承擔情緒的后果,悟到事情不像想像的那樣,從而將自尊心回歸到正常狀態,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管理情緒的能力。 ◎ 避免過度保護 讓孩子適當感受受挫后的滋味 很多孩子的自尊心過強都是由于父母努力“保護”孩子免受失敗的“折磨”,甚至為孩子護短、護錯、護丑、護“利”造成。 其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問題,適當地感受下失敗、不如意后更有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健康發展。 比如,在和孩子玩競爭游戲時,我們不能為滿足孩子的虛榮心而故意輸給孩子,應讓他嘗嘗失敗的滋味; 當孩子做錯事后拒絕接受批評并大發脾氣時,我們不妨試試“暫時隔離法”或“自然結果懲罰法”,讓孩子體驗受懲罰的感覺。 總之,該批評的還得批評,該讓孩子承擔的責任得讓他承認,否則錯誤就可能一直存在,最終受害的還是孩子。 03 如何讓自尊心強的孩子改變 孩子過強的自尊心不是短時期內形成的,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尊心也不可能立刻實現的。 如果家長忍受不了孩子的行為表現,一時心急,企圖通過壓制的方法削弱孩子過強的自尊心,目的不但難以實現,相反,還會使孩子從自尊心過強走向自尊心不足。 循序漸進地改變以前的教養態度,并了解和掌握面對自尊心過強孩子的技巧,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合作。 ◎ 用溫和的語氣表達大人的愿望 面對孩子的錯誤,如果家長情緒激動,用尖銳激烈的語言進行批評,那么,即使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也會因為家長過激的反應而故意與父母對峙。 所以,我們要用冷靜的態度對待孩子出現的問題,用溫和的語氣表達希望孩子實現的目標,給自尊心太強的孩子一個臺階,讓他自己自愿地一步步走下來。 ◎ 多元評價,平衡表揚與批評 對于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庭事務,家長無需刻意表揚。 在表揚時,要對事不對人,強調孩子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結果。 對于批評,不能對孩子進行貶損,應當指出需要改進的具體方面,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 ◎根據不同的情形選擇適合的教育方式 自尊心強的孩子不愿意接受批評教育,但是教育孩子并幫助他改正錯誤卻是必然的,所以要求家長要講究策略: 面對可預見性的錯誤,我們可進行建議性引導,即提出不同的行為方案,并告訴孩子每個方案可能產生的結果,讓孩子自己抉擇; 在有很多人在場的情況下,可采用暗示性教育法,即利用“對比”、“類比”、“聯系”等方法予以暗示,讓孩子知道大人希望什么,不希望什么,以啟發引導孩子應該怎么做; 在孩子情緒激動,對父母有逆反心理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請人代理批評,即請在孩子心目中有威望、受尊重、信得過的人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批評指正,等等。 孩子性格特點不同,場合不同,采取的教育方式也要有變化。 ◎顧及場合,把握最佳教育時機 自尊心強的孩子會更在乎自己的表現、他人的評價,對于有傷自尊的行為反應也更激烈。 因此,家長應冷靜對待,注意場合,多采取單獨引導、正面教育的方法。 比如,孩子在聚餐的飯桌上搗亂,家長可趁孩子上洗手間的機會告訴孩子該怎么做,而不是當著眾人的面教育他; 去別人家做客,孩子玩完玩具后不及時收拾,家長可先表揚孩子的某一行為(如主動去洗手),并當孩子因受到表揚而情緒愉悅時,向孩子提出改正不及時收拾玩具的要求,這樣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 只有顧及場合,找準適合的教育時機,教育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后記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 我們一直都在尋找自己的價值所在, 只有當我們足夠認識自己, 才可以不被周圍環境影響, 從而在生活和工作擁有足夠的自信, 勇敢面對各種挑戰。 |